内容:
人类对长度和距离的测量历史悠久,其变化丰富多彩。从世界范围来看,度量衡的统一是人类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是较早实行度量衡统一的国家之一,自秦朝商鞅法修改后,统一度量衡律颁布,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度量单位的政策。
起初,长度的基本单位大致是普通人从手腕到肘部的长度,小臂外侧的骨头也被称为尺骨。秦朝的标准尺长约23厘米,但长度的测量仍显混乱。后来,出现了其他表示长度的单位,如拃、庹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活动和交往不断扩大,需要更大范围内的统一计量标准。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的新政府开始改革计量单位,并委托给科学家。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对计量衡进行改革,并委托法国科学院决定如何规范度量衡。法国科学院决定采用十进制作为计量单位的标准,这一决策与数学中的十进制数制一致,极大地方便了计算。
法国国民议会大厦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当时,考虑到航海的需要,决定采用从赤道到北极的百万分之一米作为米的定义。经过七年艰苦跋涉,天文学家约瑟夫·德·兰布尔和安德烈·迈尚完成了地球子午线的测量,并计算出米的实际长度。不幸的是,由于一个小错误,导致实际米的长度比规定长度短了0.02毫米。
后来,由于“档案米”的变形问题,1872年放弃了其定义,并采用铂铱合金作为长度单位。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进行了修改,采用氪86原子能级跃迁的真空辐射波长为基准。1983年,米的定义再次更新,以光在真空中行进的长度为基础。
采用国际单位制是我国与国际科学界、工商界接轨的标志。1984年,我国采用法定单位制,并逐渐普及。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用国际单位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仍坚持使用英制。
美国曾因测量单位问题付出了代价。1999年,“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因计算中使用的公制单位和导航软件中使用的英制单位之间的冲突,导致其在火星表面坠毁。这一事件再次强调了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测量单位“米”的演进史,从乱进到国际标准,其发展历程可谓异彩纷呈。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泰体育,本文标题:《测量单位“米”的历史,它的发展史,可谓异彩纷呈 》